【婚禮習俗】7分鐘搞定!了解十二版帖、親家帖與母舅帖
.jpg)
7分鐘搞定!
了解十二版帖、親家帖與母舅帖
婚禮籌備除了西式喜帖之外,傳統喜帖中還隱藏著不少細節和講究,尤其針對長輩有著專門的格式與流程。
發現針對重要長輩,除了常見的喜帖之外,還有十二版帖、親家帖與母舅帖等多種形式呢?以下便是對這些傳統喜帖意義和書寫秘訣。
一、十二版帖

在古代婚禮中,喜帖通常不使用紙張,而是採用竹片來書寫。
為了體現對重要長輩的敬重,婚禮請帖會使用特定數量的竹片。以「十二版帖」為例,就是將十二塊竹片串接在一起,象徵著向重要長輩呈上「厚禮數」的敬意,藉由這個固定數字來象徵滿滿的敬意與吉祥。
十二在中國傳統中具有豐富的象徵意義,代表著圓滿與和諧。選用十二個部分進行組合,也體現了新人對傳統禮數的尊重,以及對來賓的尊敬態度。
現代的「十二版帖」不再以竹片呈現,而是改在(尺寸約20公分寬、60公分長)紅紙上展示,並依照傳統技法摺疊成十二個摺頁。
這一做法既保留了傳統意義,又符合現代製作方式,是古今文化的連結。
二、親家帖
.jpg)
▲親家帖(丈人帖)寫法
親家帖又常被稱為「親翁帖」或「丈人帖」,主要用於以男方父母的名義向女方父母發出邀請。
早期由於迎娶與宴會通常分日舉行,故用此方式禮邀對方先來共享喜慶。書寫時,親家帖上會同時記錄新娘父母與新郎父母的姓名,但特別之處在於,新郎本人姓名並不出現在其中,即便由他轉交給新人的岳父母。
親家帖何時送出?
傳統上,「親家帖」通常是在新郎迎娶新娘完成後,由新郎親自前往女方家中遞送;而現代婚禮多在同一日期舉行迎親與宴客儀式,所以有時會在婚禮車隊啟程前,當新人短暫停留時由新郎親自下車將親家帖送到新娘父母手中,作為正式邀請他們參加婚宴儀式的象徵。
親家帖的書寫格式大致包括:
1.標題與稱謂:
通常在上方寫上「親家帖」作為標題,或直接以對方的尊稱(如「敬愛的岳父岳母」、「親愛的爸媽」等)開頭。
2.開頭問候:
常見開場語有「承蒙賜教」、「謹啟」等,具體措辭依家族習慣而定。表達問候與感恩之情。
3.正文邀請:
- 說明婚禮的基本信息(如日期、地點、宴會時間等)。
- 表達誠摯之情,如懇請親家蒞臨共襄盛舉。
- 語言應莊重、文雅,通常採用仄文(古文格式或文言文)或較為正式的現代中文。
4.結尾敬語:
常用「順頌時祺」、「敬祝安康」等辭句結尾,傳達祝福。
5.署名與日期:
在信的末尾通常會標明送請一方的家族名稱與具體日期,以示正式與慎重。
三、母舅帖

母舅身份尊崇,婚事關乎家庭大事,對於即將成婚的甥兒,新郎必須親自攜帶十二版的帖文向母舅稟告,誠邀母舅出席外甥的婚禮。
北部地區傳統上只會選取新郎中最年長的舅舅作為對象,而中南部則普遍會將每位男方舅舅都納入邀約範圍。不過,根據實際情況和長輩意見有彈性變通的空間。
值得注意的是,母舅帖專屬於發給新郎方面的媽媽兄弟,目前市面上並沒有流通關於女方版本的母舅帖。
母舅地位何以如此重要?
母舅之所以地位崇高,不僅因早期農耕社會的父權體制,更因其被視為新郎母方家產繼承和代表家族榮耀的重要象徵。在婚宴上,舅舅通常會被安排在最顯赫的位置,各項儀式(如母舅聯、母舅點燈)也都突顯了其崇高身份。
此外,母舅帖的發送時機與親家帖有所區別。新郎無需等到迎娶儀式結束,只要宴會日期確定,便會親自將母舅帖送出,誠摯邀請舅舅共享婚宴的喜慶。
母舅帖的書寫格式大致包括:
1.標題或主題
- 可在頂部標明「母舅帖」或其他具體主題,讓收帖者一目了然文件用途。
2.稱謂與問候語
- 先以合適的敬語開頭,例如:「敬啟者」、「尊敬的母舅大人」等。
- 親切而不失禮數,表達對母舅尊榮身份的尊敬。
3.身份與事由說明
- 清楚說明發帖者的身份(如婚事主體、子女或家中長輩代表)。
- 陳述書寫此帖的事由,例如訂婚、婚禮安排或其他相關婚慶事項。
4.婚禮詳情與安排
- 詳列婚禮的具體日期、時間、地點及流程安排。
- 如有涉及母舅特定儀式(例如母舅聯、母舅點燈等),可加以說明儀式意義及具體流程。
5.邀請與期盼語
- 誠摯邀請母舅履行其傳統儀式義務,並表達對其參與婚禮的熱切期待。
- 同時以真摯的語言感謝母舅長期以來對家族的教養與扶持。
6.結語與祝福
- 以謙恭語氣結尾,如:「敬候佳音」、「謹祝安康」等。
- 用詞須莊重,以示良好祝願與敬意。
7.落款與日期
- 最後署上發帖者姓名或書寫者身份,並附上具體年月日。
- 如有家族印章則可蓋章以增正式感。
隨著婚禮越來越受到西式風格的影響,現代新人不見得會完全依循傳統婚禮儀式。然而,當面對傳統觀念濃厚的長輩時,若能掌握必要的禮節知識,不僅不會顯得失禮,還能讓雙方父母感受到親切與貼心。
藉由上文的介紹,期望準新人能更清楚地認識十二版帖中親家帖與母舅帖的用途與寫法,從而在籌備婚禮的各項事宜時更加得心應手,為自己與家人締造難忘的婚禮回憶。